当前位置 : 首页 > 廉政时评 > 正文

清风丨勿求虚誉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:2024-04-19

陈襄是北宋知名廉吏,他在《州县提纲》卷一中曾提出过“勿求虚誉”的理念。所谓“勿求虚誉”,就是不要贪图和追求虚名,而应当以百姓利益为重。意在忠告为官从政应力求名实相符,切勿虚夸好誉。否则,“虚誉暴集,则毁言随至矣。”

古人云:“不受虚言,不听浮术,不采华名,不兴伪事。”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从政者应当坚守的官德。古往今来,凡事无不成于真、毁于假,兴于实、败于虚。清代廉吏马丕瑶深谙民间疾苦,立志求真务实,为百姓办实事,经常告诫自己:“尔之学,务求实用之归,尔之治,勿为虚誉之钓。”他一生务实为民、不求虚誉,从知县、知州、知府到两广巡抚,始终保持“勤求治理,实心爱民”的为官本色,被誉为“百官楷模”,可谓实至名归。

为官从政,当以实干为基、拿实绩说话。《传习录》中有句话:“名与实对,务实之心重一分,则务名之心轻一分;全是务实之心,即全无务名之心。”刷金的菩萨不经淋,纸糊的鲜花最怕潮,名不副实的虚誉犹如昙花一现,难以持久。一个人的名誉只有工作实绩来支撑,才会得到周围人的尊敬,倘若是通过虚构业绩掺入明显水分的话,必然引起他人的笑话和不满。

“名者,实之宾也。”不求虚誉这样的告诫,不仅是为官从政的良言,也是为人处世应该遵循的要求。清人曾国藩在家信中,就曾叮嘱弟弟曾国荃“好名当好有实之名”。在曾国藩看来,讲名声不算坏事,但要名实相符、德才配位,才能干出一番事业,立下不朽功绩。对一个人来说,不要担心自己的名声不够显扬,而应该追求足以使名声得以显扬的德行和能力。因为,名誉是伴随实际作为和品德而来的,只要自身注重修养,凡事“实”字托底,好评美誉自然会随之而来。

“为学大病在好名。”做学问最大的弊病就在于贪慕虚名。南怀瑾先生学问渊博,一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,他认为求学问乃“不为一己之虚誉”,而是解决人生的问题,解决世道人心的问题,过度追求“名”就会把“实”忽视。不少人耐不住寂寞、不肯下苦功,而又想拥有名誉、博得名声,为此,就把心思用在走旁门左道上,在浮名虚誉里沾沾自喜,裹足不前,放弃在学问和事业上的追求。殊不知,“假金方用真金镀,若是真金不镀金。”一个人如果有真才实学的话,根本不需要依靠外在的名位去装饰。

求虚誉做虚功,追虚名无实效。干事创业要摒弃慕虚名之心,眼睛向内,务实笃行,修炼自己,提高自己,绝不能在虚誉之中打转转、飘飘然。作为党员干部,要始终认识到,“名过其实者损”,靠包装和粉饰得到的虚名和噱头,群众一定不会买账。只有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抓落实、干实事上,不慕虚荣、不务虚功、不图虚名,才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。(李燕)